夏日出游,注意防蜱蟲
炎炎夏日正是蚊蟲肆虐的季節,就在我們每天想方設法搞贏“人蚊大戰”的時候,還有一種看似平平無奇的小蟲子,也在暗處覬覦著我們的新鮮血液,它就是——蜱蟲。
在我國,從4月至10月都是蜱蟲的活躍時期,蜱蟲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等環境中。夏季人們穿著清涼,皮膚裸露在外,戶外活動增多,中招指數更是增加。
一、外出旅游要小心防范
蜱蟲分為硬蜱和軟蜱,廣泛存在于丘陵、山區、森林、草叢等有茂密植物的地區。硬蜱一旦在宿主身上吸附,就輕易不換地方,吸血時間很長,且一般不會脫落。軟蜱則會在吸完血后脫下來藏匿他處。
其實近些年市區內很少發現蜱蟲,因為人們防范意識比較充分,外出會通過衣物、驅蟲噴霧等措施防蟲,戶外環境衛生也比較好。但夏天天氣熱確實蟲子多,而且又是旅游旺季,外出到野外旅游的人增加了,被叮咬的風險也隨之增加。蜱蟲的宿主主要以陸地哺乳動物為主,還包括鳥類及少量兩棲動物等,侵襲人類的案例雖不常見,但國內外時有發生,外出旅游還是應多加注意。
二、蜱蟲吸血可傳播致命病原
人被受感染的蜱蟲叮咬,可能導致斑疹熱、寇熱、森林腦炎、出血熱等81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而某些蜱蟲在吸血過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被咬者肌肉麻痹,嚴重的呼吸衰竭可致死,這就是“蜱癱瘓”。
蜱蟲不吸血時,最小的細如米粒,吸飽血液后,形態發生改變,有黃豆般大小,甚至更大。蜱蟲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癥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
三、被叮咬后怎么辦
專家介紹,蜱蟲叮咬后的表現與許多其他疾病的表現相似,單從癥狀上較難判斷。蜱蟲叮咬后可出現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臨床上出現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癥狀,在早期易與感冒等發熱性常見疾病相混淆,醫生往往在發生腎、肺、造血、中樞神經等多系統器官功能損害時才會進一步尋找病因。
如果發現身體部位被蜱蟲叮咬,可用酒精刺激其脫離,盡量避免彈打,以免刺激蟲體,觸發更多毒素釋放;更要避免自行用鑷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蟲體,這樣容易導致蜱蟲倒鉤留在皮膚內;如果被叮咬后出現相關癥狀,應盡快到醫院處理。
外出旅游后出現身體不適,就醫時應講明外出旅游情況,蜱蟲叮咬對于成年人來說,如果能及早發現并進行妥善處理,一般不會帶來嚴重后果,不必過于恐慌。
四、夏日防蜱蟲這樣做
外出旅游應盡量避免去未開發好的風景區,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著長袖衣物、運動鞋,外露皮膚涂抹防蟲藥物等可有效避免蜱蟲叮咬。出行時,可將袖口、領口和褲腳等處扎緊。林中穿行還應戴上帽子,以免蜱蟲叮咬頭部。返程可檢查身體和衣物以及隨行寵物的身體,及時清除蜱蟲等不明蟲類。另外,有人喜歡夏天在戶外晾曬冬天衣物被褥,這也容易給各種蟲類“可趁之機”,收回時要仔細檢查。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