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亦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
好發于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遠側指間關節等部位。臨床上表現為進展性關節疼痛,可有晨僵、關節腫大等。骨關節炎一般不可治愈。
【臨床分類】
1、原發性:
原發性骨關節炎發病原因不明,無明確的全身或局部誘因,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關系。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2、繼發性:
指由先天畸形,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創傷,如關節內骨折;關節面后天性不平整,如骨的缺血性壞死造成關節面塌陷變性;關節不穩定,如關節囊或韌帶松弛等;關節畸形引起的關節面對合不良。
【臨床表現】
1、關節疼痛:
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活動后加重,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
2、關節僵硬:
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之晨僵,活動后可緩解。
3、關節腫大:
手部關節腫大變形明顯,部分膝關節因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骨擦音:
由于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擦音,多見于膝關節。
5、關節無力、活動障礙:
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軟腿或關節交鎖,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
【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
血常規、蛋白電泳、免疫復合物及血清補體等指標一般在正常范圍。伴有滑膜炎可出現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輕度升高。
2、關節液檢查:
可見白細胞輕度增高,偶見紅細胞軟骨碎片和膠原纖維碎片。
3、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晚期關節間隙消失,關節內、外翻畸形;有時可見游離體,可伴有骨質疏松和軟組織腫脹。
【治療原則】
1、藥物治療:
(1)局部藥物治療
首先可選擇非甾體抗炎藥的乳膠劑、膏劑、貼劑和擦劑等局部外用藥。可以有效緩解關節輕中度疼痛,且不良反應輕微。
(2)全身鎮痛藥物
依據給藥途徑,分為口服藥物、針劑以及栓劑。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及軟骨保護劑。
(3)關節腔藥物注射
注射透明質酸鈉可起到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和緩解疼痛的作用。
2、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目的在于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關節功能。
(2)外科治療的方法包括游離體摘除術、通過關節鏡行關節清理術、截骨術、關節融合術和關節置換術等。
(3)髖關節骨關節炎晚期出現膝內翻畸形和持續性疼痛,可依年齡、職業及生活習慣等可選用人工全髖或半髖關節置換術。
3、物理治療:
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包括熱
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等。
【預防措施及飲食】
1、適當體育鍛煉:
從早年開始堅持與年齡相適應的體育鍛煉,可以預防或推遲這種改變,預防或推遲退行性變的發生。
在缺乏鍛煉或已經發生骨關節炎的老年人,適當的休息可能防止或減少創傷因素的作用。休息作為主要的保守措施,適用于身體的大多數關節。持重關節受累者,爬樓梯,行走或站立過久應當減少。身體超重者,減輕體重有利于減輕重關節的負擔。
2、飲食規律、均衡:
飲食規律,飲食要均衡,多攝取粗纖維、高蛋白等食物。適當增加含鈣和維生素類食物,多飲水。不要過多的吃咸辣、過冷、過熱的食物,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等。
發布日期:7月22日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