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科普:腦型癱瘓早期識別
一、定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簡稱腦癱,由發育不成熟的大腦(產前、產時或產后)先天性發育缺陷(畸形、宮內感染)或獲得性(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外傷、感染)等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伴或不伴有感知覺和智力缺陷。腦性癱瘓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二、典型特征
1、運動功能障礙
2、持續性姿勢及運動模式異常
3、反射發育異常
4、肌力和肌張力異常
5、繼發性損傷
研究表明早期發現、早期確診腦癱有利于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對提高腦癱兒童今后的生活質量尤其重要。目前認為6月齡前發現腦癱高危表現是早期發現。
三、早期識別信號
1. 新生兒時易驚、吵鬧,喂養困難,身體特別松軟或四肢伸直僵硬;
2.1-3個月時,對周圍的聲音、玩具等沒有反應;
3.3個月以上抬頭不穩、不能伸手、四肢不能靈活地活動;
4.5個月以上雙手不能抓東西放入口內,扶起站立時雙腳不能承重,或兩腿繃直、腳尖著地。
發現任何一方面異常,都需要警惕,及時到醫院兒童康復專科就診,進行早期檢查。
四、綜合康復治療方法
腦癱的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電刺激、磁療、蠟療、水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藥物及手術治療,高壓氧治療,傳統醫學康復療法、多感官刺激、音樂治療及心理治療等。
健康咨詢熱線:0851——23234931
病區地址:急診大樓3樓兒童康復科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